兒童心理治療是什麼?

兒童心理治療是什麼?

文 / 倪子洛臨床心理師林雨璇臨床心理師張壬申臨床心理師吳家昀 臨床心理師 |轉轉心理治療所

兒童心理治療主要是由臨床心理師運用發展心理學、兒童心理學等多種心理學專業概念,了解和理解孩子的認知、情緒、行為狀態,並透過各式各樣的活動設計和素材運用(如遊戲、繪本),讓孩子在放鬆安心的環境中,協助孩子處理和克服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與挑戰。

兒童心理治療包含認知學習效能的提升(注意力促進、記憶力提升、執行功能培養、認知概念學習……等)、易怒/焦慮/憂鬱情緒行為的調整(認識情緒、情緒覺察、情緒調控……等)、人際互動技巧的學習(互動回應性、社會線索覺察、情緒情境解讀、合作協商……等)等,並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亮點,培養自信心和正向自我概念

同時,臨床心理師亦會與照顧者合作,給予支持和陪同照顧者一起認識與應對孩子的困難

以下整理一些常見的疑問,讓大家更認識兒童心理治療喔~~

Q1:我的孩子需要心理治療嗎?

A:

可能需要,也可能不需要!

若孩子在情緒、學習表現、人際互動、行為舉止、整體發展有任何狀況,或家長有親職教養方面的疑問,都建議家長帶孩子向臨床心理師諮詢。

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,臨床心理師會進行個別化的評估,向家長瞭解孩子在家與在校的各方表現,並觀察孩子初次來到治療室對陌生環境的探索與適應力,孩子當前的理解與表達能力程度,孩子與人交流的互動品質,孩子對指令與作業的配合度、專心度、執行能力,以及孩子不順意時的情緒和行為表現。

評估後,臨床心理師會和家長討論孩子是否需要幫助,以及適合哪些幫助。有些孩子需要直接強化能力,有些需要提升動機,有些需要情緒調適的方法,也有可能全都需要,無論如何,家長的陪伴與親職的調整也是很重要的喔。

如果家長心中浮現「我的孩子需要心理治療嗎?」這個問題,不妨先接受初次諮詢、瞭解狀況,再與臨床心理師討論後續的治療需求吧!

Q2:心理治療有什麼幫助?

A:

我們所有「心裡」在想的事情,其實都是「腦袋」在想。餓了找飯吃、筆掉了撿起來、為了買喜歡的東西而存錢、心情不好時找到有效的抒發方式、想辦法解決生活/學校/職場遇到的各種狀況⋯⋯這些都是由我們的腦心智功能主掌。

腦心智功能含括專注、記憶、理解、表達、規劃、情緒調適、問題解決、自我控制、執行能力……等,光是「遵守上課規定」,就涉及好幾組不同程度的細緻功能。

臨床心理師的專業除了精準判斷孩子腦心智功能的優弱勢能力之外,也會針對孩子的個別狀況,設計合適孩子的治療內容與強度,並與家長討論孩子在家或在校能做什麼練習,讓親子努力的成果不僅展現在治療室內,更要能夠類推到孩子的生活當中,也累積親子的成就感與效能感。

各個成長階段會有新議題是很正常的,我們和家長都同樣期待孩子能適應新的狀況,即使遇到困難也能善用手邊資源,調適自己的心情、想辦法解決問題、做出有效的行動、必要時向對的人求助。協助孩子與家長設定可達成的目標,建構有效的執行策略,讓親子都能適應不同的生活階段,就是心理治療的最終目的地。

Q3:兒童心理治療有效嗎?

A:

心理治療不僅能「提升孩子的能力」,也能協助「穩定家長的心理安適感」。整體來說,兒童心理治療能協助的範圍如下:認知學習、注意力及衝動控制、執行功能之訓練;提升社交互動、情緒調適、挫折因應技巧;家長教養諮詢及技巧演練、親師溝通協助。

在心理治療中,透過正向環境經驗的累積,孩子的能力得以提升。值得注意的是,孩子的環境經驗不僅僅發生在治療室,也包括家庭、學校、生活中各場域。因此,除了孩子參與個別心理課程或團體心理課程之外,臨床心理師也會與家長討論生活中可做的練習,只要家長和臨床心理師共同合作,在不同情境適當地引導孩子學習,如果遇到困難都歡迎與臨床心理師討論,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穩定地進步囉!

Q4:1歲半-2歲適合做兒童心理治療嗎?

A:

當然可以喔!

從出生開始,大腦就持續發展,隨著年齡和環境刺激的增加,腦心智功能也有所變化。從發展里程的角度,孩子在特定的年齡區間會發展出特定的能力,同樣地,1歲半的孩子在認知功能、社交互動以及情緒發展也須要達到一定的能力水準。如果觀察1歲半的孩子認知學習、社交情緒發展上似乎較慢,建議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評估,臨床心理師會依照評估結果,與您討論孩子是否需要療育,以及適合孩子的療育目標或計畫。

如果需要接受心理治療,臨床心理師會依照孩子的能力、特質和治療目標,來選擇合適的素材和互動方式,透過適當的引導學習,累積合適的正向經驗,來循序漸進的促進能力發展。不論孩子的年齡為何,只要在認知學習、人際互動、情緒適應上有所困難,或是家長面對孩子生活的適應狀況有所擔心,心理治療都能提供協助喔。

Q5:我的孩子還不會說話可以做心理治療嗎?

A:

當然可以喔!

坊間常見的「先有語言能力,才能進行心理治療」是需要被破除的舊迷思!

孩子的「互動溝通」發展,不僅限於語言互動溝通,同時包含非語言互動溝通(眼神、肢體動作、表情、語氣/音量、情緒表現等),神經心理治療是以大腦功能發展知識為基礎的治療取向,依據孩子的大腦發展擬定個別化的治療策略。

因此當您的孩子屬於無口語/低口語(語言遲緩),不代表其他的大腦能力皆落後,或許還有正常發展、相對優勢的能力(例如:非語言的操作、非語言訊息的解讀/回應等等)。而神經心理治療採取的治療方式中,語言表達/理解能力只是臨床心理師與孩子互動的其一方式,臨床心理師可運用專業評估孩子大腦的相對優勢能力,選用合適的素材與互動方式(例如其他的五感的感官刺激、動作指示等等)繞過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困擾,繼續協助孩子認知、社會情緒、人際互動的發展,以及困擾行為的調整喔!

Q6:如何跟孩子說要上心理課?

A:

當孩子出現認知遲緩、情緒或行為困擾可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專業協助,但心理評估/治療並不是孩子平日生活的尋常經驗,他們可能因此感到緊張,我們如何向跟孩子說明,讓心理評估順利進行呢?

依據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,我們可以給予不同的引導:

(一)學齡前的孩子(6歲前)

事前預告讓孩子有心理準備,避免因為過於緊張情緒而影響孩子的行為表現。首先,家長可事先告知初談的時間、地點,過程大概需要多少時間。其次,談到互動對象-「臨床心理師」時可運用孩子與學校老師的相處經驗,向孩子說明屆時有位心理老師會陪他聊聊天、操作一些物品/玩具。心理老師會陪伴、引導他,或許會有點緊張,但沒有關係,老師跟家長會陪伴你,以此減緩孩子焦慮的情緒。

(二)學齡期的孩子(6歲以後)

跟學齡前的孩子相同,事前預告同等重要,溝通重點會放在增進孩子對歷程的理解,以提升孩子的自我掌控感、安適感,進而自在的與臨床心理師互動。因學齡孩子理解能力較佳,有更多自身想法,除了時間、地點、互動對象及評估過程的說明,可再向其闡述目前孩子遇到的困難/挑戰,或家長與之相處的親子困擾,期待能尋求專業的心理老師來協助,讓彼此變的更好。重點放在「成長」而非「修補問題」,平等尊重的邀請與溝通,以減少孩子的擔憂。

若想進一步了解兒童心理治療/大腦訓練或親職教養諮詢,歡迎諮詢轉轉心理治療所,我們會依據您的需求和時間,安排具有相關專長的臨床心理師

⭐️ 點此預約轉轉心理治療所 ⭐️

📖延伸閱讀
▸ 臨床心理師在早期療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