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林雨璇 臨床心理師|轉轉心理治療所
孩子常在學校、安親班與同儕發生衝突,爸爸媽媽、老師多次勸誡,但難以見效,孩子卻總是「知道,但做不到」。您知道嗎?!讓您頭疼「講都講不聽」的行為問題或許是受到大腦衝動控制、工作記憶,以及認知彈性發展不成熟的影響喔!
當孩子與同儕遊戲時伴隨產生的挫折(例如:被同伴拒絕、遊戲輸了等),可能會產生沮喪、失望、生氣等負向情緒,若孩子情緒調整卡關,又缺乏適切的應對方式或經驗,衝突可能就此發生。
一個好的「情緒調整」歷程涉及大腦的衝動控制(停下、緩緩)、認知彈性(轉念),以及工作記憶(經驗判斷)。
假使遊戲輸了,孩子在覺察自己的不開心後,首先能自我提醒(衝動控制),不依一時怒火做出不合適的直覺反應(例如:大吼、動作推擠等)。再運用不同的方法(認知彈性),安撫與舒緩自己的怒氣。當大腦不被怒火佔據,發展良好的工作記憶,就可依據過往保留與整合的類似互動經驗,協助孩子辨識當下情境線索,做出相應的適切回應(例如:家長/師長教導的協商溝通、尋求他人協助等)。若孩子有上述1項以上的功能發展缺損,可能導致其人際互動的困擾。您的孩子並非「明知故犯」,也不是您育兒無方,而是他的大腦真的「困難做到」啊!
那我們可以怎麼協助孩子呢?
若您的孩子總是莽莽撞撞,有較大的可能是衝動控制欠佳所影響。我們在家可以運用撲克牌的「心臟病」小遊戲*進行訓練。若您希望更進一步了解與協助您的孩子,神經心理復健取向的心理治療是一個可協助您與孩子的選項。臨床心理師可判斷您孩子大腦功能發展的成熟度,了解其衝突不斷的行為表象,究竟是卡關在哪項大腦功能發展,進而擬定個別化的神經心理治療策略,制定符合您孩子需求的大腦功能訓練計畫,改善孩子的行為困擾。
註:心臟病遊戲方式:大家圍繞一圈一邊輪流數數1~13,一邊輪流出牌放在置中的牌卡堆,當出牌者所數的數字與出牌牌卡上的數字相同時,則大家需要出手按拍中間卡片堆。反應錯誤或出手速度最慢者,需收回卡片堆放置自己牌卡中,繼續出牌。最先出完手中牌卡者獲勝。
若想進一步瞭解兒童心理治療/大腦訓練或親職教養諮詢,歡迎諮詢轉轉心理治療所,我們會依據您的需求和時間,安排具有相關專長的臨床心理師。